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诗经台新考

诗经台新考

关键词:饶阳,诗经台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饶阳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tieba.baidu.com/p/2514375642
  • 感谢 raoy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2994

   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

诗经台新考

诗经台位于饶阳县城东南8公里处,滹沱河下游行洪道西岸,东北距南师钦村0.5公里,西北距合我村1.5公里,西南离东留吾村1公里。
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“毛苌饶阳人,今毛宅仍存。”《深州风土记》说:“毛苌宅在今诗经村。”清乾隆《饶阳县志》记载明确:“毛苌宅在饶阳师钦村,村南有台,名诗经台,相传是当年毛苌讲经台。”其墓在今饶阳县南师钦村。
南师钦村68岁的侯建刚,研究毛苌和诗经台已有十余年,他拿出几张诗经台草图,让我们观看,还骑自行车到旧址讲解。有关毛苌和诗经台的传说和故事,就像今天在诗经台遗址上种植的大棚葡萄那样,一嘟噜一串串似的。
侯氏家族在南师钦村可称为书香世家,其后裔侯岁章于清光绪年间留学日本警务学堂,为保护诗经台,以避免滹沱河水冲刷,曾捐资带领村民筑坝,还拿出自己的薪水重修村里的学堂。侵华日军占领饶阳后,侯岁章发现诗经台上的庙宇被日军拆掉去修建岗楼,难过的老人大哭一场。他激动地说:“诗经台是大雅之堂,毛苌不仅在那里讲诗多年,还是咱侯家的女婿。毛苌是被河间献王派人来接走的。”
史书有关毛苌的记载,《前汉书》只记毛公,没有记其名字与家乡。到三国时吴国陆玑的《草木鸟兽虫鱼疏》,乃说有大小二毛公,大毛公为鲁人毛亨,小毛公为赵人毛苌。据侯岁章介绍,毛亨无后,过继侄儿毛苌为子。毛苌大约生于公元前220年,自幼聪颖,过目不忘,初入学堂,便会背诵诗词20余首。毛亨看在眼里,喜在心中,决定把《诗经》传给侄儿毛苌。
公元前212年,秦始皇采纳李斯焚书坑儒建议,把天下藏有的《诗》、《书》等百家著述一律烧之,第二年又坑杀了460名儒生。毛亨与同是荀卿弟子的李斯、韩非为一代人,以传《诗》为己任的毛亨深感大祸临头,把《诗》、《书》上交后,急忙带着9岁的毛苌到相对荒僻的丰西泽(现江苏丰县西)居住下来,隐姓埋名,以记忆开始整理、传授《诗故训传》。
秦末,全国被征去建筑阿房宫和骊山墓的“刑徒”达70余万人。沛县泗水亭(今江苏沛县东)的亭长刘邦押送“刑徒”到骊山,路上很多人逃亡,他估计到咸阳会逃得一干二净,在途中的丰西泽便把“刑徒”全部放走了。原来平静的丰西泽,如今成了是非之地。暮年多病的毛亨本想回鲁国故土,但身不由己,临终,毛亨嘱咐毛苌,这里并非久留之地,等自己离世后,赶快离开这里,到赵国一带水草丰美的乡村去传承《诗经》。
毛苌极其悲痛地把叔父毛亨在一个山坳安葬好,独自来到原赵国都城邯郸一带,那里因多年战争造成的破败景象,尚不好存身,折而向北到了古中山国境,也未能找到理想的落脚之地。于是他乘船沿滹池河(西汉称滹沱河为滹池河)东下,途经饶邑(饶阳),见这里水草丰茂,池荷绽放,景致迷人。同时,新建的饶阳县城(今故城村)成了齐、晋、赵重镇,既有燕赵之风,又有齐鲁之习,文化底蕴丰厚,人民安居乐业,决定在县城东6公里处莲花泊北边的荷花坑小村住下。该村民风淳朴,尊贤纳士,富户侯家有一闲院,成了这位年轻文人的新家。
毛苌不忘叔父毛亨的嘱托,除帮助村民在田间种植高粱、谷子外,还利用休息时间给人们讲解《诗经》。如《小雅》中的《节南山》:“节彼南山,维石岩岩。”“风”诗中的《硕鼠》:“逝将去父,适彼乐土。”等等,让乡亲们懂得反压迫反剥削的道理。毛苌与乡亲们相处融洽,特别是他的文才和人品,深受人们尊重。
公元前191年,即西汉惠帝四年,撤消了《焚书律》,长期受到压抑的各种思想和文化艺术得以正常发展,尊崇儒学之风很快传到荷花坑村,毛苌开始公开传授《诗经》。


侯氏先祖做了影响深远的三件大事:一把荷花坑改称“诗经村”;二动员村民在莲花泊北、村子南边,用土堆起一个六尺高的台子,上边搭起几间毛草房,让毛苌在那里给人们讲解《诗经》;三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毛苌,让这位年轻的儒生有了一个温暖幸福之家。
毛苌讲诗的地方,当地人习惯称“诗经台”。诗经台的出现,很快轰动了方圆百里的文人志士,他们纷纷来这里聆听毛苌大师传授《诗经》。
公元前155年,汉景帝封儿子刘德为河间献王。据《饶阳县地理沿革》记载,战国时,饶阳属赵,河间属燕地,故毛苌为赵人。在西汉初的百余年间,饶阳先后属赵国、河间国、河间郡。当时河间国驻乐城(今献县),距诗经台不到百里。刘德修学好古,招揽四方学者,尽求天下“善”书,忽闻在自己的辖区饶阳居然有这么一位能够诵经解义的大贤毛苌,大喜过望,礼聘再三,把65岁的毛苌请去讲学,并封为“河间献王博士”。
毛苌一生淡泊仕途,但盛情难却,老年来到河间。由于他多年在毛屋草舍的诗经台讲经,已经习惯,如今在相距百余里的日华宫和招贤馆两处讲学,整日劳累,在河间仅仅生活5年,便病故了。毛苌病危之时,对暮年离开饶阳深感后悔,一再叮嘱儿女,自己死后,务必归葬饶阳诗经村。
毛苌去世,饶阳的文人儒士为他隆重安葬,并集资重修诗经台,规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为诗经台庙会,会期七天。为了表达怀念、钦佩大师毛苌之意,侯家建议把“诗经村”改称为“师钦村”。
北魏经学家刘献之,是饶阳县东留吾村人,少孤贫,雅好诗传。曾任北魏典内校书,东留吾与诗经台较近,尽管毛苌与献之相隔600余年,但少年刘献之深受《诗经》影响,幼时常在诗经台听文人讲诗,这对他后来的著述《毛诗序义》有很大影响。献之善长毛诗,北朝时毛诗学者多出其门下。献之毛诗一脉传李周仁,周仁传程归则,归则传刘敬和、刘轨思。
刘献之幼年学诗的诗经台,是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“废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以后扩建的。据侯岁章介绍,扩建后的诗经台,东西宽30丈,南北长90丈,高一丈有余,周围用二尺的大青砖鱼鳞似地砌成,高台上分前后两院,前院盖有东西两殿,殿内除放有手抄的《诗经》外,还有“三肖女”塑像。后院的大殿尖顶,两层楼高,底层大厅塑有玉皇大帝座像。大殿门前边的台阶下有东西两座石碑,碑高1.2丈,宽6尺,碑文记录了重修诗经台的过程与捐资义士名录。
诗经台与南师钦之间当年没有河道,清同治七年(公元1868年)滹沱河主河道经饶阳县大齐与吕汉之间流入献县子牙河。1959年在大齐村西,一直向南,到南师钦村南转向东部,开挖了滹沱河引洪道,就这样,南师钦与诗经台被河道隔开。
清末滹沱河,年年发水,使诗经台遭受严重破坏。据现年90岁的离休教师刘芳回忆,他十岁那年,诗经台以北的洪水可以行船,当时台子上的后院大殿、石碑还在,只是殿内一空,墙上的壁画模糊不清。合我村88岁的农妇郭满,姑母家是中师钦,小时候经常去姑母家串亲,诗经台是必经之路。她不走台南的台阶,专门用手扒着向上爬,她向笔者说:那时诗经台上的院墙已倒,庙宇还在。在南院西边还有一眼井,水皮较浅,建国初期,相传这眼井出了“神水”,哑巴喝了会说话,伤风感冒都能治。后来给小孩种牛痘,周围几十个村的妇女们,都要到诗经台上去烧“癍疖”,祈求毛苌大师的神灵保佑。
1956年,饶阳县滹沱河泛区发大水,洪水淹没诗经台,水撤后,诗经台被淤泥埋了二尺左右。1958年,合方公社建砖窑时,把北大殿门前大理石台阶,挖走四大块条石,做了烟筒底座(现在南空城窑上)。
1996年岗南水库向滹沱河放水,大水流到诗经台东河道时打起漩窝,一直三、四个小时,大水才开始顺引洪道向东流淌。诗经台难道还有地下工程吗?史书没有记载,当地群众也不知道。2008年,南师钦村垫大街,用铲车在村南河床里取土,发现一古墓,位于诗经台东南百米左右,古墓里外两间,一人高,用大青砖垒成,里面发现汉代铜钱和一些陶器。
现在诗经台遗址上面,有南师钦村民侯柏树、侯松树种植的大棚葡萄。前几年他们给葡萄浇水时,发现地下3米深处有大砖垒成的拱券,像弧形的地道,人可站着直行。为了保护这一地下工程,现已封闭。看来,诗经台仍有旧迹遗存。
今年8月,河北影响中国的一百件事正式揭晓,“承前启后的《诗经》流传:毛公传诗”名列其中。人们期待着毛苌传诗的诗经台重现辉煌。
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288 传真:010-61744588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